首页>>互联网>>大数据->通信大数据怎么知道你在哪个城市(2023年最新解答)

通信大数据怎么知道你在哪个城市(2023年最新解答)

时间:2023-12-15 本站 点击:0

导读:本篇文章首席CTO笔记来给大家介绍有关通信大数据怎么知道你在哪个城市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用功能手机大数据能查到行踪么?

可以查到行踪。

通信大数据行程卡查询行动轨迹的数据来源是基于移动运营网的基站的定位。基站通过运营商信号塔获取到手机SIM卡的经纬度信息,计算后将该位置点与电子地图API进行对接显示到地图上面,达到定位的目的。因此插有SIM卡,且保持开机状态的手机能查询到行程。

不过为确保通信连续、实现覆盖无盲区,提供更好的通信服务质量,行政区划交界处的两地基站信号可能会交叉覆盖,造成实际行程和查询结果的偏差。如果用户居住在靠近城市边界的位置,或者长途自驾、乘坐火车等就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扩展资料

功能手机使用通信大数据行程卡查行程

仅需填写手机号、验证码并确认本人授权,无需填写身份证号、家庭住址,不收集其他个人信息,就可通过通信大数据行程卡查到用户在14天内的境内外行程。

其行踪信息是通过用户手机所处的基站位置获取手机信令数据,而信令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过程完全自动化,而且有严格的安全隐私保障机制,能充分保护用户隐私。

通信大数据行程卡是通过什么来确定使用者的行程?

通信大数据行程卡提供的位置查询服务数据来源是手机信令数据,通过用户手机所处的基站位置获取。

在工信部的指导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联合推出了行程查询服务。

为了保证持续通信,实现无盲区覆盖,提供更好的通信服务质量,位于行政区划交接处的两个基站信号可能会发生交叉覆盖,导致结果偏差。如果用户住在靠近城市边界的地方,或者他们开很远的车,或者乘火车等,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扩展资料:

作为一项公共服务,通信大数据出行卡允许用户使用它来证明自己的出行。如果管理部门在行程检查过程中遇到用户查询结果与实际行程不符的情况,建议结合用户提供的机票、机票等辅助材料,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在使用过程中,如果用户无法打开网站,收不到验证码或旅行查询问题,请立即拨打运营商客服热线:10000(电信)、10086(移动)、10010(联通)。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通信大数据行程卡APP上线 用户可使用其证明自己行程

通行大数据行程卡是根据什么判断去过哪些地方的

行程卡是根据手机与附近基站信号通信定位的。

1、基站定位

大家在使用手机的时候,无论是上网、发短信、还是刷视频,都需要通过基站发出的信号进行信息交换。而每个基站的具体信息、编号、位置和对应的运营商都标注得清清楚楚的。

行程码上的信号会随着你的移动进行更新,运营商会收集用户手机和附近基站联系的数据信息,然后上传到行通码系统当中。我们点击通讯行程卡查询系统,同意并授权查询本人在疫情14天内到访的信息,然后就会出现本人14天内的行程和曾经经过的地方。

2、无线网定位

当手机开启无线网后,就自动搜索周边无线网,一旦手机接入无线网,大数据就会根据无线网路由器的全球唯一MAC地址,瞬间完成信息采集,然后上传到行程码系统当中,就能对手机使用者进行精准定位。

3、GPS和北斗定位

国产手机基本上都是兼容GPS和北斗的双模芯片,手机内置GPS会不断搜索太空轨道中的卫星,一旦接入,卫星系统就能根据信号相位差,搜索到用户的具体位置,误差一般在15米左右。一般手机都是支持多种卫星定位系统的,比如GPS、北斗、GLONASS、Galileo等,但是苹果手机不支持北斗卫星系统。

行程卡记录位置出错

行程卡也不是每到一个地方都记录,比如有人乘坐高铁经过数个城市,但是行程码并不会记录所有的城市。这是因为行程码会以你在当地驻留时间达四个小时作为判断条件,小于四个小时的系统会自动判断你只是路过。

不过也有很多朋友反映过自己明明没有去过这个城市,却被记录了,或者去过一个地方行程码却没有发生变化。这样的差错有时可能无关紧要,但是一旦经过的城市是风险区,那就是“飞来横祸”得不偿失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因为某些的基站数量太多,覆盖范围很容易就延伸到其他城市去了。这样你去了城市旁边的小城市,也可能只记录你在大城市的轨迹。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去了城市的交界处,尽管你没去往那个城市,但是因为距离太近,也会记录成你的轨迹。

结语:以上就是首席CTO笔记为大家介绍的关于通信大数据怎么知道你在哪个城市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BigData/34576.html